来源:环球时报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19日在北京完赛,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全球舆论给予这场赛事不亚于奥运项目的关注和兴趣。《印度时报》称赞赛事是技术创新的“里程碑”,美国《新闻周刊》称这场“历史性”的赛事“意义重大”。CNN则自嘲说,比赛结果说明人类相比机器人至少在跑步方面还“占据上风”。显然,即便是挑剔如一些西方媒体,也被这场特殊的半马所展现出的探索、进步和技术乐观主义精神打动。
有专家在赛后总结,举办机器人半马的目的,并不是给产业“加戏”,而是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一次非常基础的“体测”。21公里的路程,对于常规大小的人形机器人来说,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是“一次针对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问题的极限测试”,因此被称为是人形机器人一场“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的技术成人礼。通过兼具实验价值和观赏趣味的“体育竞赛”检验科技成果,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最新尝试。
赛场上的一些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旋风小子”在最后百米摔掉了头,“小巨人”跑姿可爱呆萌,有的机器人多次摔倒又不断爬起,有网友调侃“这是机器人版的蹒跚学步”。虽然参赛的机器人出现各种状况,最终完赛率也只有三成,但无论是人类选手、现场观众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勇于参赛的科技企业和机器人选手给予了鼓励,“加油,机器人”这句话几乎贯穿赛事全过程。这场“并不完美”的机器人半马比赛背后,是中国社会从上到下业已形成的对高科技产业宽容、理解和允许失败的成熟氛围,是培育和激励创新主体不断释放创新动能的优质土壤。
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不经剪辑的直播方式,展现了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开放与自信。拿下冠军、亚军的机器人,分别来自两家2023年才成立的初创企业。比赛真实呈现了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阶段,让人看到年轻科技企业的锐意进取与创新活力,看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通过比赛,也有外国企业对中国机器人产业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未来参与合作。中国的科技探索,不止为自己,也为世界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马拉松是一项特殊的体育竞技运动,马拉松精神代表着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长期主义精神。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每一位参与马拉松的跑者,无论最终成绩如何,在穿过终点线时都是战胜自我的胜利者,都能获得掌声。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同样是一场长期主义的奔跑。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科研人始终在自主研发的漫漫长路上坚持不懈。中国发展机器人不是要跟哪个大国一较高下,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造福人类。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始终专注于自己的赛道,专注于人类面对的共同机遇与挑战,以合作共赢的思维冲破零和博弈的藩篱。
从更高层面看,人类社会的进程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无论是科技革新还是社会变革,人类始终在历史长跑中继承前人的经验,同时为未来铺路。不同的民族、国家共享同一赛道,多元群体在差异中共存同行,通过协作推动整体进步。人形机器人半马的完赛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发展、交流互鉴的起点。这场“全球首跑”留下了远比奖牌更有价值的启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没有谁能够独自前行,只有携手共进,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