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身体出现这5个信号胃病可能变胃癌!
时不时胃疼、反酸、胃酸、胃胀……胃部不舒服时,你是不是忍忍就过去了?有些被忽视的疼痛,可能是胃病向胃癌转化的征兆!
胃的“危险信号灯”
胃癌前病变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性改变包括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腺体结构异常,以及胃黏膜变薄。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是胃良性肿瘤的一种,比如胃底腺息肉等。
胃溃疡是由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止痛药和激素过度使用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破损。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通常属于萎缩性胃炎的继发性变化。
上皮内瘤变也被称为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是细胞开始“变坏”的阶段,临床上一般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有可能发展为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需要尽早治疗。
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胃部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有时与胃癌的症状无法准确区分,因此要尽早就医。
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有胃癌前病变?
胃癌前病变很隐蔽,多无明显体征,上腹部深压痛可能是需要重点注意的体征。另外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
1.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如隐隐作痛、反酸等;
2.进食后有饱胀感;
3.轻度恶心;
4.食欲不振;
5.胃部灼热感。
胃癌进展期会出现一些典型症状,如便血、呕吐、非特异性的体重减轻、持续性上腹闷痛、黄疸(巩膜和皮肤变黄)、腹水(腹腔积液)等。
胃癌容易盯上哪些人?
年龄在45岁以上(含45岁),且具有以下任意一条者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熏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守护胃健康,从预防做起!
改变饮食习惯:
1.多吃新鲜蔬果;
2.控制食用盐摄入,少吃腌制食物,每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
3.少吃油炸、烧烤、酸菜、烟熏、霉变等食物;
4.限制加工红肉摄入量(如香肠、熏肉等),增加白肉摄入量(鱼、虾等);
5.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6.吃饭要细嚼慢咽,减轻胃的负担。养成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1.戒烟限酒,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
2.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3.保持充足睡眠,让胃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4.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5.提倡分餐制,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6.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及时治疗根除。定期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
推荐上述高危人群进行机会性筛查,筛查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内镜检查。其中,内镜及其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及早发现胃部疾病和癌前病变,及早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遵医嘱定期随访复查。
总之,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正常胃黏膜细胞、癌前病变到浸润性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现癌前病变,不要过分恐慌,但要足够重视,适当干预,减少或阻止其向胃癌进一步发展。不要让胃癌癌前病变悄悄变成胃癌,才后悔莫及。提前预防、远离胃癌!
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医生支招
这些方法照着做,能降低癌症、慢性病风险!
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你听说过“终身抗癌模式”吗?它是一种综合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策略,涵盖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阶段,目的是通过综合手段,实现降低患癌风险、提高癌症治愈率和生存率、防止癌症复发。医生提醒,以下这些方法如果能切实做到,不管是癌症还是其他很多慢性病的风险都将下降。
饮食方面
●均衡多样化饮食
保证饮食中包含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这些营养素有助于抵御癌症。如十字花科蔬菜(西蓝花、卷心菜等)含有硫代葡萄糖苷,其分解产物异硫氰酸盐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类黄酮,能够增强免疫力,也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
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全谷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健康,减少肠道癌症的发生风险。像燕麦、糙米等全谷物,还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镁、铁等,对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抗癌都有益处。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豆类、坚果和低脂乳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豆类含有植物雌激素,能够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对预防某些激素相关的癌症(如乳腺癌)可能有帮助;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
●控制食物摄入量
要避免过度进食,保持健康的体重。肥胖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当身体脂肪过多时,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环境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每日的热量摄入,并结合适当的运动来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入
减少加工肉类和红肉的摄入。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含有亚硝酸盐等添加剂,这些物质在体内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属于1类致癌物,尽量不吃或尽量少吃。长期大量食用红肉(如牛肉、猪肉)与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生有关,属于2A类致癌物,可以吃但要控制食用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食用红肉的量不应超过500克,并尽量少食用加工肉类。
限制高糖、高脂肪和油炸食品的摄入高糖食物会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油炸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等潜在致癌物质。
运动方面
●定期锻炼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御癌症。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免疫细胞更好地在体内巡逻,及时发现和清除异常细胞。
适当增加肌肉锻炼,如举重、俯卧撑等。肌肉锻炼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并且能够改善身体的激素水平。肌肉质量的增加可以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激素的水平,这些激素与某些癌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避免久坐
长时间坐着可能会增加患某些癌症(如结肠癌、肺癌)的风险,即使达到每周的运动推荐量,久坐仍然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尽量减少坐着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例如,工作时可以设置提醒,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生活习惯方面
●戒烟限酒
吸烟是多种癌症(如肺癌、膀胱癌、胰腺癌等)的首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戒烟可以显著降低癌症风险,而且戒烟的时间越长,风险降低得越多。
酒精也被证实与多种癌症(如口腔癌、咽癌、肝癌等)有关。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是一种致癌物质,能够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DNA修复。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应不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14克纯酒精),女性应不超过一个标准饮酒单位。
●保持良好睡眠
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和调节的重要时间,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细胞的更新和修复,免疫系统也会得到调整。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扰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和免疫功能,增加癌症风险。例如,夜班工作的人群由于睡眠模式紊乱,患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放松减压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削弱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减轻压力,如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降低皮质醇等压力激素的水平。
医疗检查方面
●定期体检
建议定期进行全面体检。体检可以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如CT检查、超声)等,适龄和高危人群应主动做相应的肿瘤筛查。
●接种疫苗
接种相关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病毒感染相关的癌症。例如,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肛门癌等,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可以降低肝癌风险。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答疑
晒太阳会致癌?吃大蒜能防癌?
多晒太阳会得皮肤癌?吃西蓝花、大蒜真能防癌吗?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15日,央视新闻《医学公开课》推出特别直播《我们该如何真正有效防癌?》,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就大家关心的癌症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多晒太阳会得皮肤癌吗?
张凯表示,紫外线照射过多确实会增加皮肤癌风险,但皮肤癌在中国人中发病率极低。而适度晒太阳有利于维生素D的补充,维生素D对结直肠癌、乳腺癌、心脑血管等疾病是保护因素。张凯介绍,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皮肤癌,所以单纯强调避免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癌的危害有预防过度的可能。由于中国人普遍存在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情况,考虑到心脑血管疾病及结直肠癌等发病率较高的病症,建议检测自身维生素D水平,再决定是否需要多晒太阳。
●经常接触二手烟会增加患癌风险吗?
张凯表示,相关证据十分充分——吸烟与肺癌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肺腺癌与二手烟存在明确关联,二手烟通常是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烟雾,其危害可能更大。在当前环境下,地毯、衣物、沙发等物品会长时间残留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基于此,“三手烟”的概念应运而生,其危害通常被纳入二手烟危害的统计范畴。张凯介绍,吸烟引发的相关疾病最主要就是肿瘤,比如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这几类癌的发病率占据所有癌的一半以上。
●食物发霉后,切掉发霉的部分能吃吗?
张凯介绍,在食物发霉产生的有害物质中,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它是一类由真菌分泌的致癌化合物,常见于谷物、粮油等食物上,一旦食物发霉,最好将其整个扔掉。一旦误食致癌物质后,可以通过食用水果蔬菜进行补救。纤维素能够吸附部分毒素,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性,可以还原一些被氧化的物质。日常生活中大量饮水,也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有毒物质。除黄曲霉毒素外,很多致癌物质(如苯并芘)都产生于食物加工过程中。因此,应避免食用过度加工的食物,如烧烤、油炸类食品。
●吃大蒜、西蓝花能防癌?
张凯表示,大蒜、西蓝花都属于具有保护性因素的饮食,大蒜、西蓝花有助于预防消化道肿瘤。虽然“吃点东西能防病”是老百姓的朴素认知,但与控制饮食、减少加工肉类等有害食物的摄入相比,单纯依赖某些食物的防病作用相对有限。
●这几种痣可能藏着癌
张凯介绍,身上的痣短期内突然发生变化,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危险标志。比如出现这些特征——不对称、不规则;原来清晰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颜色有变化,如黑色变粉,粉色变深或变白;直径变大。但是,并不是异常出现就一定是黑色素瘤。如果觉得把握不住,不必恐慌,应及时咨询医生。
●年年体检正常,为什么会突然查出癌症晚期
张凯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手段问题。目前体检的很多手段是针对健康体检,而不是针对癌症,比如胸片,其发现早期肺癌能力比较弱。此外,大概47%的癌症没有早期发现的手段,比如早期胰腺癌、卵巢癌。间隔期问题。不同肿瘤的生长速度不同,肠道腺瘤样息肉发展到肠癌需要8年到10年时间,但肝癌的癌前病变、肝硬化发展到肝癌的时间较短。医源性问题。如影像科大夫对识别早期肿瘤训练能力不足等原因。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