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有“龙”则灵 ——漓江流域的龙节

2025-04-21 13:59:00 0

中国人以龙为祖,唯龙是尊。龙之于华夏文明而言,充满了神秘、庄严与祥瑞。乡土中国,自然辽阔。人们郑重地庆祝与“龙”有关的节日,为漫长的人间岁月增添了一分仪式感。

在央视《漓江》第四集“漓江”中,导演用镜头讲述了漓江流域与“龙”有关的节日。扒龙船、编草龙、舞草龙,傍江而居的人们就这样走过了一个个四季,走过了年复一年。

本篇《跟着央视看漓江》,我们走进漓江流域的龙门村、彭家岭、蔡家渡等村,倾听这里的人们关于“龙节”的古老记忆。

漓江之上,龙舟竞渡八百年

端阳前后,雷鼓喧江,一条条龙舟竞渡,如衔浪飞。要说五月南方民间最盛大的活动,非端午节划龙舟莫属。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历史典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划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其起源于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伏羲的活动,后逐渐演变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敬神、娱人、体育竞赛活动。

桂林的龙舟竞渡古已有之。划龙舟离不开江河,而桂林拥有发达的水系,漓江、湘江、义江、龙江、相思江、桃花江两岸几乎都有五月划龙舟的习俗。

桂林龙舟文化最早可以确切地追溯到南宋时期。在石安民撰写的《白石江神女庙记》中记载:“夏四月竞渡,则以箫鼓梵呗迎神于彩舟,方以游焉,岁以为常。”

到了明清时期,桂林的龙舟活动日渐盛大,甚至从端午拓展至延续数月之久。有的村庄从春节后便启动筹备。此时的划龙舟包括了“开鼓”“请圣”“起水”“走龙亲”“唱龙船歌”“龙上殿”“龙头祭祀”等数十项仪式,步骤繁多但却充满仪式感。端午节那天,江上青龙舟、黄龙舟、白龙舟、红龙舟等龙舟蓄势待发。五六十人各司其职,有旌旗手、罗伞手、锣鼓手、唱歌手、掌舵手、划桨手等。赛舟时,旌旗手挥彩旗、舞长袖,作“郎当舞”;唱歌手引吭高唱“招魂曲”凭吊屈原;锣鼓手急锣密鼓,划桨手奋力划舟。

关于这些,我们可以从邝露的《赤雅》中一窥其盛况:“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

划龙舟吸引了大批百姓参与,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村庄以划龙舟名义敛财、强伐树木、争强斗狠,引发混乱和冲突,为此政府不得不介入。

到了民国,桂林地区的划龙舟依旧盛行。1948年,桂林市政府为庆祝李宗仁当选当时的副总统,更是举办了一场空前盛大的龙舟赛。据地方志记载,这一次的龙舟赛堪称万人空巷,几乎全城的男女老少都涌到了江边。上至伏波山,下至象鼻山,山上山下都挤满了观众。在参赛的20多个船队里有一支由灵川老乡组成的队伍,他们划着“火龙号”连续三天回回领先。据说他们获胜的秘诀就是剑走偏锋。在《桂林龙船史话》中记载:“(火龙号)打乱鼓,时而齐,时而乱,时而快,时而慢,使对方乱了阵脚而自己却保持不乱。”

到了近30年,桂林的划龙舟仍旧遵循着“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其他年份自由扒”的习惯,即十年一次大赛,五年一次小赛或中赛。通过划龙舟时的互拜码头、拜庙祭祀等环节,村庄、宗族之间仍旧维系着稳固的关系,如叠彩区蔡家渡村、七星区彭家岭村。这种天然的、古老的凝聚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多见了。

七星区彭家岭村村民彭润福是村里龙舟队后勤组组员,同时也是船上的一名桡丁。彭润福还记得1985年桂林市第一届龙舟大赛时,由于彭家岭当时没有经济能力参与并组织扒龙船,大家只能站在解放桥上羡慕地观战。如今,村里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荷包鼓了,也有能力拥有自己的龙船和龙舟队了。彭润福说,无论是“大扒年”还是“小扒年”,只要有条件,村子里都会组织扒龙船活动。古老的龙船仿佛有种魔力,把男女老少紧紧团结在了一起。

七星区福隆园的龙船正在漓江上巡游。 记者苏展 摄

散落在水面上的古龙船歌

“哦嗬吔呀嘿,吔嘿哦,哦嗬吔嘿呀吔嘿呀……”在龙舟文化里,有龙船的地方,必定有古老的龙船歌。仅凭借几个无实意的行腔衬词,五六十名浪里好手便能心有默契地完成发兵、拉船、开船、竞速、拢船等指令。

在漓江流域,不同地区的龙船歌有不同的风格,比如灵田地区的“大三翻”“湾船歌”需众人合声演唱,漓江沿岸的曲调则更开阔悠扬。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中收录了三套桂林龙船歌曲子,其中两套主要流传于漓江上游和沿岸,另一套主要流传于桃花江附近。漓江龙船歌又称“大河龙船歌”,主要流传于漓江流经的桂林市城区段、灵川县、临桂区一带;桃花江龙船歌,又称“小河龙船歌”,主要流传于桃花江沿岸一带。

在漓江边上的七星区朝阳乡龙门村,古老的龙船文化和龙船歌在这里代代相传。上到黄发下到垂髫,基本上个个都能哼几句龙船歌。只要有人起个头,唱出“哦”“嗬”“吔”“呀”“嘿”几个音符,就会有村民接下去。几个音节因场景变换而变换,轻重缓急、长短不一,传递着不同的指令和情绪。

记者曾经于数年前采访过该村的七旬村民、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舟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朱年生。他是村里当时唯一能够唱得全11部龙船歌的人。这11部龙船歌,包括《发兵歌》《拢船歌》《齐人歌》在内,沿用的据说还是宋朝末年间的调子。早在2007年,朱年生就携村民将龙门村的龙船歌搬上了“漓江之声”的舞台,还一举夺得第一名。近年来,随着朱年生老人的离世,漓江边上能完整唱出11部龙船歌的人几乎没有了,只剩下极少数老人能够哼唱出部分龙船歌。

拯救古老的龙船歌势在必行。2022年,桂林博物馆共建学校——桂林市大河中心校的师生们以龙舟文化为教学主题,开设了桂林龙舟习俗文化课程,并将改编后的《龙船歌》搬上了央视,赋予了古老的龙船歌以新的时代面貌。

2024年,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师生将龙船歌作为研究课题,采集梳理了龙门村14首传统龙船歌以及一首现代新创龙船歌,并为龙船歌的传承发展找出路,如尽早利用好现代设施对龙船歌进行记录,保留音频以及重要语录,开通抖音、小红书、快手等视频软件账号,上传龙船歌短视频吸引更多人加入保护传承队伍中来,等等。

七星区彭家岭龙船巡游。 记者苏展 摄

草龙背后时和岁丰的朴实祈愿

在漓江流域,除了端午划龙舟,还有一个盛大的节日——草龙节。

草龙节总是与耕种收获牢牢绑定在一起。在清朝初年,灵川县兰田瑶族乡的瑶族先民在开荒种地时遭遇虫灾。为祈求神灵庇佑,村民便用当地盛产的毛竹、稻草编扎草龙。草龙编好后,扛到田间地头尽兴地舞一番后再送到溪水边烧掉,寓意化龙归海,驱除虫害,祈求丰收与平安。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草龙活动也可追溯至清朝嘉庆年间,当地侗族民众同样受到虫害和野兽的侵扰,他们以草龙祭祀神灵,后逐渐演变为节庆习俗。

草龙习俗在漓江流域的多个地区传承数百年,如今已成为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如“六月六”尝新节、盘王节、春节的核心活动。

要舞草龙,首先要编草龙。草龙的编织原料主要是稻草和毛竹,原料不复杂,编织却有多达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是慢工细活。

在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一把稻草也能化龙飞天。村民们齐心协力,用稻草编就龙鳞。编龙鳞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序。一条20米长的草龙需要用到至少300片龙鳞,因此需要很多村民通力协作。龙鳞编好后还要固定在龙身上,称之为“编龙身”。再扎好龙头、龙珠,择吉日开光,为草龙点睛,然后祭神龙、摆香案、焚香烛、敲锣、放炮,这才开始舞龙。舞龙的一般是身着瑶族盛装的男子,他们身强体壮,在锣鼓伴奏下,一人舞龙珠在前面引导,九人持九节龙身舞龙。在金色的稻田里,草龙时而上下翻腾,时而逶迤蛇行,活灵活现。

盛大的舞龙环节完成后,大家就把草龙抬至溪边烧掉,希望借龙的“神力”消除虫害,祈求老少平安。

2024年,兰田舞草龙习俗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古老的编草龙习俗也在这片深山里扎下了根。村里的侗族民众会在各种重大节庆如春节、端午节、“六月六”前加班加点,编扎草龙。广南村的草龙制作同样包含了编、插、嵌、剔、镂等十多种工艺,整条草龙的用料相当扎实,有100多斤数万根稻草,体现了村民们精湛的编扎技艺。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村民们高举着草龙,祈愿一年五谷丰登。 潘志祥 摄

《广南村志》记载,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龙晒鳞的日子。这天,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到田边,在祭拜天地后,10多个男子举着长龙游过田间地头,蝗虫等害虫纷纷飞到草龙身上,村民把草龙带到河边烧掉,以达到消除虫害和灾厄、五谷丰登、粮谷满仓的美好愿望。此后两百年,村民都沿袭着这一传统,用稻草在大地上编织朴素的心愿。

2012年,广南村的草龙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草龙不仅承载着世世代代村民的祝愿,更成为了大家的精神纽带。通过集体编草龙、合力舞草龙、热闹看草龙,寨群、族群认同感、归属感更强烈。

王禹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草龙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每逢重要节日,他都会带着村民编扎或者修补草龙。有时候一条大草龙要编扎200天之久。大家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埋头苦干,只为了隆重登场亮相的那一刻。“广南村人个个喜爱舞草龙。每次舞龙,鼓楼前广场上人山人海,比过节还热闹。”王禹说。

漓江两岸,稻作昌隆;古老龙节,生生不息。敬畏心与劳动中总结下来的智慧,正是人类能在大自然里生存下来的秘诀。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