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驯 菜”

2025-04-21 14:12:00 0

4月的风掠过试验田,整齐排列的育苗盘内,新一批蒲公英幼苗正顶着两片圆叶舒展身姿。这些承载着“沧蒲1号”“沧蒲2号”优良基因的种苗,即将在移栽后开启繁种之旅。

苗锋充满期待地说:“等这批苗移栽繁种后,我们还要从全国数十份种质资源里给它们‘挑亲戚’,选出更适合鲜食加工、药用提取和绿化观赏的细分品种。”

作为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苗锋干的就是驯化野菜的事。

简单来说,驯化野菜就是让野生植物适应人类需求,从“野生”变“家养”的过程。苗锋说,驯化野菜就像养孩子,不能着急,“沧蒲1号”和“沧蒲2号”就是他们团队用10年时间驯化成功的。

没被打理的“野孩子”

春风一起,沧州的田埂边就会冒出星星点点的黄花儿,顶着白绒伞的蒲公英在风里摇晃。

苗锋小时候曾追着这些“毛毛球”跑过,也曾吃过用蒲公英做的美食。因此,蒲公英留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

苗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林果蔬菜研究所工作。那时,他在田间地头忙活,也常常采些野生蒲公英带回家食用。

在苗锋眼中,蒲公英可不只是路边的“杂草”,而是植物界的“六边形战士”:蒲公英全身上下都是宝,叶子生吃清热解毒,根系制茶清肝明目,花朵泡茶养颜美容。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里介绍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现代研究更是发现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

虽然蒲公英好处多多,但野生蒲公英却有几个显著的缺点:叶片瘦巴巴像营养不良,叶子扒着地面品相差,产量低得可怜,还动不动就被虫害折腾得“面黄肌瘦”。

近些年,城里人逐渐掀起了养生热,野菜变成了“餐桌新贵”。有人试着在大棚种蒲公英,每公斤能卖几十元,比种其他蔬菜收益大多了。

但问题来了:野生品种“水土不服”,种一茬就生病,产量还低。

于是,已调任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担任负责人的苗锋决定:驯化蒲公英。

苗锋说:“野生蒲公英就像没被打理的‘野孩子’,空有才华却长歪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培养成才。”

全国“海选”

2015年,苗锋和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同事们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始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基地和西花园试验基地进行试验,想选育出产量高、品相好、口感佳的蒲公英新品种。

驯化野菜的第一步就是收集种质资源。除了在我市黄骅、献县等地采集品种,研究团队的工作人员还想尽各种办法,从全国各地搜集了58份蒲公英“选手”。

“这些品种来自新疆、甘肃、河北、河南等不同生态气候地区。”苗锋说,他们要从这些品种里挑选出最适合本土化种植的蒲公英品种。

这些种子来到沧州后,按编号分小区播种在农林科学院的试验田里。

播撒下种子后,科研人员就要时常去观察记录了。

每一个小区的蒲公英都有一份“成长档案”。株高、叶形、生长速度、花期等都要记载其中。

野生蒲公英大多“弯腰驼背”,叶片稀稀拉拉,而苗锋他们想要的是叶片宽大肥厚,株型紧凑直立的蒲公英。

繁殖“种子选手”

驯化野菜选种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2016年春天,研究人员从58个品种中挑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5个品种再次种进了试验田。

这也就进入了驯化野菜的第二阶段。

幼苗长大后,科研人员从5个初选小区的蒲公英品种里优中选优,再次挑出20株“种子选手”,套袋隔离自交。

这些“种子选手”成了科研人员的重点关注对象。

采摘种子时,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白色绒球摘下放到集种袋中,然后进行脱种、晾晒。

接下来4年,每年继续优中选优。叶片小的、易生病的、产量低的,统统被淘汰,剩下的“尖子生”继续繁殖。

最终,科研人员发现有一株编号P2017—05—13—06—37的蒲公英特别争气:叶片比野生种宽1.3厘米,产量高30%,还能抗白粉病,活脱脱“学霸中的学霸”,后来这株蒲公英就成了“沧蒲2号”的祖先。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同样表现优秀的“沧蒲1号”的祖先。

“终于找到了!”苗锋开心地笑着说,“相对于其他野生蒲公英,这两个品种的叶片粗纤维低,口感更好。”

难道这就算驯化成功了吗?

别急!接下来还要进行品系鉴定试验、多点示范性种植试验和多点示范性推广。

野菜驯化的品系鉴定试验是连接野生资源利用与人工栽培推广的关键环节,通过遗传、表型、适应性等多维度检测,确保驯化后的野菜群体具备稳定的优良性状,既保留野生优势,又适应人工种植需求,为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数据会说话

经过10年重重考验,“沧蒲1号”和“沧蒲2号”终于“出道”。

这俩“姐妹花”不仅产量高、口感好、品质佳,而且各有绝活:1号“颜值担当”,开花集中,花量大,适合赏花、摘花或制作花茶;2号“抗逆标兵”,耐盐碱,抗白粉病,叶片肥厚口感好。

示范性种植实验的数据最有说服力:驯化出的蒲公英品种亩产1220.3公斤,比野生种多收30%;发病率11.7%,比野生种低26.5%。

2024年,河北省种子总站发布的《2024年度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审核通过品种的公示》中,由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沧蒲1号”“沧蒲2号”通过新品种认定。

这是我市首次通过认定的蒲公英品种。这也标志着苗锋他们团队驯化蒲公英成功。

沧州地处盐碱地,土地贫瘠,但也不失为沉睡的宝贵资源。苗锋早就盯上了这块沉睡的资源:“蒲公英天生耐贫瘠,只要使它抗盐碱,就能在这儿扎根!”

虽然蒲公英耐盐碱能力较强,但经过试验,其种子在含盐量4‰—8‰的环境下,发芽率仅为一半。

蔬菜花卉研究所的90后科研人员刘珊变身为“土壤医生”,带着采样瓶跑到黄骅的盐碱地,从耐盐碱作物根系周围“挖宝”——分离出能抗盐碱的土壤微生物,制成“菌液保镖”。

蒲公英种子泡过这种菌液后,就像穿上了“防盐盔甲”,发芽率大大提高。

目前,刘珊等科研人员通过试验,初步筛选了6种能提高蒲公英对盐碱地抗性的微生物菌株,为在盐碱地里种植蒲公英打下了基础。

野菜逆袭

考虑到新鲜的蒲公英不易贮存和运输,苗锋带领团队在驯化蒲公英的过程中,还研究深加工的方法。

蒲公英花茶就是他们的目标。

苗锋在实验室蒸、煮、晒、微波轮番上阵,却一次次碰钉子。

传统的加工工艺制作成的蒲公英干花品相不佳、商品性差。

直到一位朋友提到冻干技术可以在低温中锁住鲜活,建议苗锋试验一下。

冻干设备启动后,零下50℃的冷气像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托住了蒲公英的每片花瓣。

完成加工后的蒲公英花栩栩如生:鹅黄色的花朵保持着初绽的姿态,仿佛刚从晨露里摘下,连花瓣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

苗锋迫不及待地冲泡,沸水漫过的瞬间,花朵在水中舒展如芭蕾舞者,金黄的色泽层层晕开。茶汤透亮如琥珀,草本清香中带着若有若无的甜意,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封进了茶里。

“冻干技术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密封袋里的花茶数月不变色、不吸潮,运输时蓬松的结构让花朵韧性十足,哪怕跨越千里,拆开后依然鲜活如初。”说起蒲公英来,苗锋滔滔不绝。

除了蒲公英,今年春天,苗锋还忙活着做起了蒙古鸦葱的盆栽试验:“蒙古鸦葱也就是沧州人春季常吃的阳沟菜,下一步我们想开展蒙古鸦葱的适应性栽培试验。我们的驯化清单上从来不止一个目标,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吴艳)